別忘了,每個大人都是從小孩變來的。

IMG_3591

在大人的世界裡,有些原本的人格特質、喜好與脾氣,在社會生存中往往被壓抑與妥協。童年時那些創意與天馬行空,隨著歲月增長,就像小飛俠彼得潘逐漸隱藏在心中某個角落一樣,被生活瑣事與材米油鹽所蒙蓋住了。

印象中,還是學生時,會在意老師的每句話,同學間的比較,甚至作一些許多大人們不許可的秘密而沾沾自喜(例如打彈子、翹課...),而自己原本要選的路,在與社會普世價值觀發生衝突時,產生了對立,甚至懷疑自己。妥協、認同、懂事、體諒這些名詞,指的其實是同一件事。大夥表面和樂,但卻也內心澎湃,一時激動卻也隨之冷卻。

 

為什麼要認真讀書?

 

回想每當大人嘴上常叮嚀的話,我試著理出頭緒,可能的原因:

1.會有美好人生、美嬌娘、金屋銀屋....?

2.不會學壞?

3.父母辛苦養你,要學烏鴉反哺與羔羊跪乳。

4.為社會做更大的事,增進生命的意義與價值。

5.不要丟我們家的臉(隱性原因,不適合對外)

6...................

 

而我真正感受的到的好處,與以上事由其實是有段小落差的。說說我小時候曾有的膚淺想法:

1.在學校比較有地位(好學生放屁也是香的),同學比較願意親近,甚至有些還會崇拜?

2.班上發生不良事件(如偷竊),較能享有最惠國待遇(不用被搜書包)

3.可以以犯錯改過機會(因"功"折"罪")

4.可以受到女生注意

5.去同學家,別人家長比較歡迎,明明是去他家打電動,他父母還是很歡迎,因為他們覺得,他的孩子跟功課好的孩子再一起,比較不會變壞。

6.可以有比較多零用錢(這很重要)

7.可以有做家事豁免權

8.可以有自由時間(我媽以前管得嚴)

9.可以當小老師(小考考題由我出,考試成績以我為標竿,比我低的一分打一下...)

 

原來,大人與小孩,彼此期待的竟差異如此大,但....這些所謂的原因或好處,隨著年齡成長,真的如此嗎?當然不.......

 

 上了大學,就了業,走出學校,我們察覺到,那些有想法有創意並且一步一步付諸實踐的本質,是課本上學不到的。

人生美不美好、就業順不順利、是相對而非絕對地,並非只有認真念書就必然得到。

而自己內心的許多願望、期望、渴望,或許還在,但有勇去拿出來再付之實現的,畢竟也是少數。

 

對於那個在經歷過只有讀書高的年代,卻又在升大學擺脫升學壓力後的我而言,剎那間,忽然感到所得與失去的不成正比,比如說:

 

讀書一流,生活周邊各項事務卻像白癡,走一趟戶外,總覺得沒啥值得注意,甚至無聊....(按:已喪失童年時代對周遭事物好奇與觀察力)

那些過去功課不好的同學,在那個少年維特的年代,究竟他們在想啥?玩啥?(按:自己只有不斷背誦記憶與解題)

異性是怎樣一個生物,怎麼溝通,為啥麼除了見面微笑,再也擠不出多餘的可聊話題

自以為是的優越感,開始懷疑是不是一種病態心理?

那個喜歡發問的我到哪裡去了?不會問問題?(只會解題與找答案)

..........我將來要做啥?(也是大學生最困擾的問題之一)

 

回歸一句話,還記得一群小孩的世界,有趣好玩才是重點,我想說的,就是那個出發點。

我原本許多的出發點,剎那間消失了...我迷惘了。即使從大學到了現在,我也還在懵懵懂懂?

 

 

共學的本意,或許一部分是適度去除齊頭式的平等,拆除過去那句話"孩子,我希望你不要輸在起跑線上",因為,根本沒有那一條線。

 

 

 

以這次的共學表演而言,每個孩子體驗到了如何自己開會、設計、分派、達成與事後檢討等項目的運作方式,也反證出"相信自己,其實也些是一開始覺得很難,試過後也還好"的信念。畢竟,沒有人天生就會許多事的。

我想到以前小時候,曾經最喜歡上台講故事或表演,到了國小後,不知為何地,反而最害怕演話劇,甚至面對台下,我是如此懼怕與害羞過。面對那天表演,我很感動,因為有個好老師引導,有群忠實的觀眾家長肯花時間坐下來欣賞,在小孩由幼兒往青少年的成長蛻變上,正向的推了一把。

 

而當小孩張大眼睛面對你,期待你準備些新鮮事的那種期待(如宋爸上課),事後想想,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,連以前常會以上班疲累沒時間為由的我,都有股衝勁想準備些有趣的東西分享給他們。(近日準備中,呵呵)

 

昨晚睡覺前,不知為何地想起了以前看過的兩部電影,"心中的小星星"&"新魯冰花",五味交雜,但也能感同身受。

IMG_3510 IMG_3534  IMG_3630 IMG_3660 IMG_3710 IMG_3809 IMG_3838 IMG_3940  IMG_4006   

 

 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後記:

昨日董老師與小孩們分享了一則令人鼻酸的新聞,是有關於某一社會邊緣家庭,在充滿家家戶戶充滿喜氣的過年期間,只因爸爸因盜採林木坐牢,母親無力扶養多名兒女,家中沒錢就醫導致延誤,最後小女兒不幸營養不良病死。小敏搖搖頭說好可憐,沒多說啥,真不知小腦袋瓜在想些啥事。不過,在他們心中,這則新聞所激出的漣漪,應該是隱性且持久的。有時看到許多冷酷且無感的20幾歲青少年,面對一些動物如貓狗的可憐際遇,竟會反常的激動與難過,原來,他們心中那個珍貴且難得的同理心並未消失,或許,只是不知道在成長過程中,遭受不當地刺激或扭曲,導致被隱藏在身體內罷了。

 

mnsn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